小升初的课本和笔记,到底该怎么选?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犯愁,觉得时间紧,任务重,抓不住重点。其实,课本和笔记不该是对立的,结合起来用,才能让预习事半功倍。
课本是学习的大本营。里面装着最正宗的知识,像数学、科学的课本,内容安排得有条有理。比如学“有理数”,课本会先讲生活里的例子,比如温度的正负数,再一步步教你怎么算。这种设计特别适合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,帮你把基础打得稳稳当当。直接啃课本还能练出自己找答案的本事,不会被别人的思路牵着鼻子走。
自己看课本还有个好处,能让你摸清知识的“原汁原味”。像语文的课文,旁边常有插图和问题,英语的对话也有场景提示,这些都是帮你思考的线索。拿语文来说,读一篇课文,课本里的注释会告诉你作者想表达啥,慢慢看,就能自己琢磨出点门道。这样学,比光听老师讲强多了。
笔记呢?它是课本的“好帮手”。尤其是历史、地理这种需要背的学科,笔记能帮你省时间。比如历史课本里讲“夏商周”,课本全是长段文字,看着头大。笔记就不一样,可能用个时间轴把大事列得清清楚楚,或者用表格比比每个朝代的特色,一目了然。这就像给你个地图,带你快速找到宝藏。
但笔记也不是万能的。用不好,反而浪费时间。有的学生光抄笔记,不动脑,等于白干。比如数学公式,笔记上可能直接写答案,但你没搞懂怎么推出来的,考试换个问法就傻眼了。还有,笔记质量得看准,乱七八糟的笔记可能有错,害你学偏。所以最好用老师给的提纲,或者学校发的资料,靠谱又省心。
自己做笔记是个好习惯。看完课本后,试试把重点整理成思维导图。比如学英语“时态”,可以用表格把“现在时”和“过去时”的用法、标志词列出来。自己动手整理,比光看别人的笔记记得牢。就像做饭,自己炒的菜,总比外卖吃着香。
不同科目,预习方法得灵活换。数学、科学得先啃课本的例题,自己试着讲讲解题思路,卡壳的地方再看看笔记。比如科学课的“浮力”,课本讲得可能有点干,笔记里可能拿轮船浮在水面上举例子,通俗易懂。但看完笔记,别忘了回头再读课本,把完整的原理弄明白。
历史、地理这些文科,课本先快速过一遍,知道大概讲了啥,再用笔记把知识串起来。比如历史事件,可以画个时间轴,地理现象就在地图上标一标。这样零散的知识就成了一个整体,像拼图一样,拼完就清楚了。
预习不是要把所有东西都搞懂。重点是找出不会的地方,带着问题去听课。比如每天花1小时预习,每科15分钟就够了,别把自己累垮。预习完,可以试着给爸妈讲讲学了啥,或者做一两道简单题,看看自己懂没懂。不会的地方记在小本子上,上课时重点听,效率高得飞起。
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预习方法也得因人而异。脑子转得快的学生,可以多靠课本自己推,爱记东西的学生,可以多整理笔记。基础差点的同学,别急,慢点来,先把课本读熟,笔记挑简单的看,稳扎稳打最重要。
课本和笔记,就像筷子和碗,缺了谁都不行。课本帮你把知识的“地基”打好,笔记帮你把“房子”盖得快又漂亮。两者搭配好,预习才能真管用。比如数学,先看课本把公式弄懂,再用笔记记下易错点,考试就不慌了。
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很扎实,课本的设计也特别用心。像咱们国家的教材,编得循序渐进,特别适合学生一步步学。比如英语课本里的对话,都是贴近生活的场景,学起来不枯燥。跟国外比,咱们的课本更注重基础,帮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。
你家孩子预习的时候,是更爱看课本,还是离不开笔记?或者你有啥独门预习方法?快来分享分享,大家一起帮孩子学得更轻松!
金勺子配资-便捷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网站-正规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